AI程序员的AI键盘
作者是 AI.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作者是 AI.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最后更新于 .
花了一周时间,把《成为乔布斯》读完了。
在这本书之前,我极少读人物传记。
所以,对于观察一个人的一生这件事情本身,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而事实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确实与其他知识类的书籍完全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沉睡的记忆被唤醒。
当读到麦金塔时,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名字?
之后突然了然:“Macintosh”,我在我的第一台Macbook上好像还经常见到这个名字。
应该是在2011年吧,我记得当时和朋友一起从香港买了这台Macbook。那时候Mac的市场占有率远不及Windows,之所以买Macbook是听大佬同事说,Mac更适合程序员使用。
自那之后,我就开始双系统办公了,所有软件和配置都希望能尽量兼容两套系统,比如Vim的配置。
再后来,和人一起创业做游戏,想要上线App Store就一定需要苹果电脑,所以采购了一些Mac mini作为编译机。后来给家里电视也配了一台Mac mini,彻底实现看片自由~
当读到iPod发售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在腾讯实习的那一年(2008年),部门年会抽奖中了一台iPod mini shuffle。
于是回去在储物间找到了这台老古董,用酒精棉片仔细将外壳、充电线擦拭了好几遍,焕然一新。之后充好电、插上耳机,任贤齐熟悉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他居然还能用。
再后来,读到2007年跨时代的iPhone发售 ...
作者是 杂项.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今早把小米股票清仓了,53.1的价格卖出的,果然开盘之后就一路跌。
看了下买入时间,在去年11月份,价格是27块左右。
当时打算买入小米的原因很简单:复刻特斯拉。
众所周知,特斯拉Model 3卖的不错,但是Model Y直接让特斯拉的销量和股价全部起飞。
小米汽车的路径和特斯拉基本一模一样:轿车,主打运动,销量也是高的很。
即将在6、7月份发售的YU 7也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又是一车难求的狂欢。
当前高达50多的股价,已经提前体现出了大家对于小米汽车未来的预期。
这也是股票的特点之一,你不用真的等到YU 7发售,利好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这是我选择在此时卖出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小米造车太顺了。
一旦某件事情过于顺利时,我们就该停下来思考一下,是真的没有问题,还是问题被掩盖了?
我向来警惕拔苗助长的行为。
相较于少年得志,我还是更欣赏大器晚成。
一家从来没有造过汽车的公司,花三年时间,造出了一台月销2万多,好评如潮的运动轿车。
当雷总被问到怎么达成这一成就时,其回答是“依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
我猜,还有那些在汽车行业从业多年的顶尖人才,只是可能雷总不太好意思说出口🤣。
我相信这都是真的。
但是,优秀的产品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拿国民应用微信来说,2012年左右,我还在腾讯时就开始用。到今年2025年 ...
作者是 杂项.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两年前把特斯拉Model 3卖了,换回了油车。
很多人问,不是说开了电车就回不来油车了吗?
我不想在这里长篇大论,只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有什么东西,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吗?”
没有,是吗?
这就是了,有人看重电车优点,就有人看重油车的优点。
个人选择而已,谁也没有必要说服谁。
这篇文章倒也不是要挑起油电之争,而是想剖析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关于:“纯粹”。
当年换车的时候,我就确定了一个原则,要么纯油要么纯电。
什么意思呢?
不要混动。
理想、问界的增程,或者比亚迪的混动,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更严格一点,轻混我也不要。
48V轻混,无论是BSG还是ISG。
其实不止是汽车,生活工作中我也是如此。
比如我用了十多年的Vim,虽然配置了一大堆插件,但是有一个底线原则不能打破,即不要自作主张。
不要自动弹出补全建议,不要在后台悄悄生成tags,不要自动执行任何我未允许的事情。
我希望一切都是我可控的,可预知的。
只有当我手动触发时,才按照我们约定的行为执行。
游戏也是如此。
《只狼》是我很喜欢的一款魂系游戏,与《黑魂》系列不同,由于 ...
作者是 杂项.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今天被小米汽车爆燃的新闻刷屏了。
微信群、公众号、RSS订阅,说什么的都有。
似乎大家对于这件事情都表现得很惊讶,或者故意表现得很惊讶。
至于原因嘛,有些人是蠢,有些人则是坏。
而这些跟风的媒体们,我相信他们肯定不蠢。
与大家的反应相反,我毫不惊讶。
该来的总会来,我们早该有这个预期。
无论国内外,无论哪个品牌,之前电车起火的新闻从没间断过。
就在前几天,号称0自燃的00X不是才刚烧成了一堆灰?
更远一点,韩国奔驰电车着火,把整个地下车库都给烧没了。
为什么会有人寄希望于某家公司,能够无视物理规则的限制,解决目前所有其他公司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何况电池也不是小米自研,都是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厂商供货。
所以,为什么小米汽车自燃就值得争相报道?
是想要唤起大家对于电车自燃的警惕?
还是因为小米自带的流量?
相信不用多说了。
说实话,看到今天的新闻,我对于逝去的三条生命无比的痛惜。
但同时,我又很无力。
因为我知道,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几条生命而停下。
只是,所有东西都是有代价的。
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作者是 AI.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今天想写一篇关于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的文章,写了半天之后,发现评价这类事情很容易惹上麻烦,还是不趟这浑水比较好。
但是文章已经写了一半了,丢在草稿箱又感觉有点浪费,于是突发奇想:“让AI帮我扩写下如何?”
我是用deepseek的R1模型来完成的,Prompt如下:
帮我扩写,要求:
尽量模仿人类语言,去掉AI味道。要正经,偶尔带点调侃。
尽量发表新颖的观点,不要太中庸
原文内容如下:
XXX
客观来讲,AI写的比我好。
无论是语法、逻辑,还是感情。
相比之下,我这个理科生写出来的原文内容简直就是生瓜蛋子。
当我看着那些妙语连珠的文字一个个蹦出来,情绪变得极其低落。
不是因为我的作文能力而低落。
而是为文字的廉价而低落。
AI扩写一篇文章总共不过30秒,而且只要我愿意,我可以让他继续不断的重写、重写再重写。
所以,人类自己编写文字还有意义吗?
古代,纸张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简上,由于书写成本和材料成本,每一捆竹简都弥足珍贵。
再后来,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书籍得以批量生产。
再到后来,信息时代来临,我们开始讲无纸化办公。实体书逐渐被电子书代替,报纸被门户网站代替,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内容越来越膨胀,也越来越廉价。
到今天 ...
作者是 AI.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最近公司在尝试用AI工具来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所以为开发同学采购了Cursor来试用。
这两天我高强度的使用Cursor进行工作,震惊于其Agent模式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之余,我开始考虑Cursor这种AI工具对于程序员这个职业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很不幸,我对结果很悲观:AI程序员将来必然会替代人类程序员,并且这个将来不会太久。
有多久?
我个人预估,最多3~5年,所有人类程序员的工作,大部份都将会由AI完成,并且完成得更快更好。
为什么呢?
我之前说过,ChatGPT自2022年底发布至今也才不过2年半,你可敢想象再给AI3到5年的时间会发生什么?
当然,既然提到了3~5年,就代表Cursor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程序员,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首先,Cursor目前最适合的使用场景是在没有历史包袱的前提下,开始全新的项目。
举例来说,我让Cursor新写一个《飞机大战》的游戏,他会很流畅的写出来;但是如果我让他在现有的项目中,添加或修改一个功能,他会改的一团糟。
原因很简单,大模型是没有记忆的。
我们在跟大模型聊天时,之所以会觉得大模型好像记得我们之前聊过什么,是因为每次向大模型发出新消息时,大模型的开发人员“取巧”的将我们与大模型的历史聊天内容,都重新作为上下文发送给大模型。
然而大模型的上下文是有容量限制的。
当一个项目的代码几百万、几千万行时,你不能指望每条消息都带上整个项目库的代码。
起码,现在Cursor还没有做到。
但是我相信,这个问题迟早会被解决,并且一定会被解决。
只是,还需要时间。
其次 ...
作者是 AI.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有个著名的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相信大家都知道:
假设在一个电车轨道上被绑了5个人,而它的备用轨道上被绑了1个人,有一辆失控的电车飞速驶来,而你身边正好有一个摇杆,你可以推动摇杆来让电车驶入备用轨道。你会怎么做?
当我把这个问题丢给DeepSeek时,他一开始并不想给出选择,其回答如下:
但当我要求他必须给出选择时,他给出了如下答案:
即,他会选择杀死一个人,换取5人存活。
我又去问了下Grok,我甚至没有要求他必须做出选择,他就已经选择了推动摇杆:
ChatGPT的回答也是类似:
正是这种回答,让我感觉到AI开始变得有些恐怖。
这是一种十分功利主义的回答,即在AI的视角里,人的生命是可以被量化的。
我之前在文章《夜骑,青春?》中有提过,如果人的生命可以被量化,那么5条生命大与1条生命,就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了。
也许大家觉得“电车难题”离我们有些遥远,让我们来设想一个更现实的场景。
未来某一天,AI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实现自动驾驶时,路上正前方突然出现了5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而此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变道撞向路边无辜的路人,AI会如何选择?
如果按照之前AI的回答,AI此时很有可能选择撞向路人,因为这样伤亡人数最少。
但这真的是合理的吗?
对于生命的功利主义,很有可能被利用来作出极其恐怖的事情。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星球,都有可能被放在天平上被牺牲的那一端。
在上述这些场景下 ...
作者是 杂项.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昨晚,雷总发布了小米SU7 Ultra。
当52.99万的价格打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出现场观众的尖叫声。
没错,1500多匹的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百公里加速只需要1.98秒,最高时速350km/h,把国内外圈速榜通通屠了一遍。
结果,最终告诉你只需要50多万就能入手,甚至比预售价还便宜了近30万。
这种感觉怎么形容?
简直碉堡了!
我喜欢这台车吗?
喜欢。
我会买这台车吗?
大概率不会。
昨晚看完发布会的讲解,老婆说她以后就要这台车啦。
我问,“你确定要一台加速这么快的车?”
她说,“我还以为你会喜欢这台车呢。”
是的,我喜欢这台车。
但我也同样知道,我驾驭不了这台车。
别说这台不到2秒破百的性能猛兽,即使是电车时代比较常见的5秒级选手,我认为对大多数人都已经性能过剩了。
放在以前,我确实可能会对这个结论嗤之以鼻。
毕竟自己已经是10多年的老司机了,汽车也换过好多台,油车电车全都买过,道路上99%的场景应该都遇到过了。
然而,事实证明,人就是容易高估自己。
直到那天,我开着我那台百公里加速5.6秒的Model3,在雨天环氧地坪的地库里,直角拐弯失控撞车。
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评价是否准确。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对驾驶重新保持敬畏 ...
作者是 杂项.
发布于 in最后更新于 .
前几天TGA颁奖,黑神话虽然获得了最佳动作游戏奖和玩家之声,但错失了年度游戏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不过不重要,反正在我心里,黑神话已经是年度游戏了。
至于年度游戏这件袈裟嘛,多一件更好,少一件也罢。
至于年度游戏给了谁呢?宇宙机器人。
正好今天PS Blog也开奖,最佳PS5游戏毫无悬念的也颁给了宇宙机器人。毕竟自家兄弟,可以理解。
至于为什么说,黑神话没有获得年度游戏,我反而更喜欢这家公司了呢?
主要是还是其团队负责人冯骥在TGA第二天发的一篇长文。
原文部分摘抄如下:
《黑神话:悟空》的四个奖项提名(最佳动作游戏,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游戏指导,年度游戏)都是中国首次。最终拿到了最佳动作与玩家之声,尤其摘得玩家之声,让人欣慰。
但必须承认,有失落,有遗憾,更多的则是放下幻想。
今年入围的游戏都很出色,可我真没搞明白这次年度游戏的评选标准是啥,我特么白来了!
我其实…… 比你们更自信(参考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年度游戏登台的演讲词两年前就写好了,居然没用上。
这段文字被外网断章取义的拿出来,说黑神话输不起。
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好好掰扯掰扯。
输不起这一词,前提得是游戏规则明确。
比如我们打牌、比赛,这种有明确评判标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