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于 .

昨晚半夜把《又见逍遥》给追完了。

这部剧的热度并不高,毕竟05版的《仙剑奇侠传》珠玉在前,再加上自己近几年除了《琅琊榜》、《狂飙》之外就没看过什么电视剧,所以一开始也没打算去看。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自己某一次逛B站的时候,up主提到新剧对于游戏的还原度极高。

然后,突然就有了想去看一下的冲动。

说起来,自己和仙剑的缘分是颇深的。

高中之前,自己对于电脑的知识基本来自于微机房和网吧。

我记得当时课程学到软盘,所以基本每人手里都有一个。

而之后某一次去网吧玩,由于啥也不懂,所以当时就随便点了个游戏图标进去(后来才知道是红警),又找网吧老板来教我操作,结果还是一窍不通。

在离开网吧前,为了以后能在微机课上玩这个游戏,我把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拷贝进了软盘里……

之后在微机课上尝试打开游玩的时候当然是以失败告终,我记得当时自己还困惑不已……

后来上高中的时候,父母按照约定给我买了第一台电脑。

当时啥也不懂,所以买了个不出名的牌子,叫新月电脑。

再后来,在高中认识了一个小胖同学,借给了我一盘游戏,名叫《仙剑奇侠传》。

现在回想起画面来,应该是95版。

可能当时自己确实愚笨至极,打了一个学期,进展也没多少。

再后来,我突然有天发现C盘的可用空间变小了很多,于是便尝试删除了一些C盘(系统)文件😔。

再然后,我的电脑不出所料的开不了机了 ...

最后更新于 .

韩寒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公路上)我开得很慢,因为要我开快车是要付我工资的。

作为一名职业车手,有必要在公路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吗?

没有。

一个流浪汉对造火箭的科学家说,“你做火箭的材料不对”,但凡科学家反驳一句,流浪汉就赢了。

为什么会突然想聊这个话题呢?

是因为最近发现了几个现象:

  1. 两位同事,因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线上和线下都争论了蛮久,最后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不了了之
  2. 自己在线上和线下与人争论的情况越来越少,甚至于基本没有了

我忍不住在想,这种争论真的有意义吗?

且不说这种争论大概率没有结果,即便真的有了结果,自己赢了,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呢?

会带给你钱吗?

会给你尊重吗?

会给你荣誉吗?

什么也没有对吧?除了一点点的可怜的自尊心?😂

所以回到一开始韩寒和火箭科学家的故事,当真理掌握在某个人手上时,争论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你之所以需要争论,就是因为你和对方,是同一个级别上的对手。

当然,也并非说所有的争论都没有价值,我只是针对我们日常争论的大多数:意气之争。

而如果,是符合下面条件的争论,我则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切实利益

    比如金钱、权利等等,即使目标庸俗,但总算是有所求。

  2. 争论的目标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探寻真理

    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赢谁输已经不重要,等真理被发现时 ...

最后更新于 .

亢龙有悔

过犹不及

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否极泰来

中庸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似的话,在中文中,可以找出一大堆来。

年少的时候,对于类似的这种论断总是很反感,认为持有此类思想人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那时候,总以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先给剧中人物划分阵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才逐渐想明白:

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

一切都在于:度。

所谓的度,正是曾仕强老师在讲中国式管理时,经常强调的一个词:合理。

一味的追求某种结果,只会导致最终过犹不及、事与愿违。

而度的把握,又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各有不同。

想通了这一点,对于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很大。

当下属提出技术方案时,我不会因为与我内心期望的方案不一致就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耐心的等待对方讲完,再做深入讨论。

为什么?

因为既然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就代表每个解决方案都存在自己的优劣,而我们要选择的,只是当下我们更看重哪一部份而已。

正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当下的最优解也必然是变化的 ...

最后更新于 .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可能会变得越包容,比如我自己。

但这种包容,可能会包含两个层面:

  1. 对某些人、某些事,不赞同,也不反对,尊重个人选择。
  2. 发生在别人身上无所谓,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就强烈反对。

举例来说,纹身。

主观上来讲,我对纹身没有什么好感,可能因为小时候看黑社会电影,里面的大哥小弟总是花花绿绿的大片纹身,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但是,知识可以让人成长与开化,于是我懂得了:

不要仅通过标签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参看:泛滥成灾的标签化

纹身的不一定是坏人,不纹身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当我的好朋友去纹身了,我不会因为他多了一个纹身,就认为他变了。

而一个新朋友,如果我发现有纹身,也愿意多花点时间去深入了解,不会一棒子打死。

但你如果问我,我自己会去纹身吗?

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我不会。

我会容忍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去纹身吗?

绝对不允许。

这看起来是否有点矛盾?

不,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人,在这个社会,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生活中普遍的规则是什么?公序良俗。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化,有些规则会被认为是荒谬的,需要被更改的。

但是 ...

最后更新于 .

年前有一天老师发微信联系我,说学校想填写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就想到了我,然后问我是不是还在自己做公司,有没有拿到什么政府的奖项之类的。

我想了下,直白的回复了自己已经重新去打工了,也没有拿到什么政府的奖项。

老师又问了下我,那在新公司怎样,有没有当个领导啥的?

我说,没呢,就普通一个打工仔。

后来,我就在反思这件事情。

你会向别人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弱小吗?

你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吗?

很久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关于“小世界”的描述。

原文我记不住了,大意如下:

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你所接触的很多信息,包括目标、成就、焦虑等等,都是虚幻的。

而当你回到家里,陪你自己孩子玩耍,做那些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在这个小世界里,你才是真实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小世界,是能够反映你最真实的感受的地方。

珍惜并保护好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更新于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周末的时候,我单独带儿子出去玩一天。(儿子8岁)

比如昨天,我们去吃了烤肉,体验了几台车,去游戏机厅玩了几把游戏。

儿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晚上的时候,和老婆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感觉意犹未尽。

这个时候老婆表达了和我相反的观点,她说她带儿子玩的时候,完全就是陪儿子玩,自己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乐趣。

毕竟男女的兴趣有区别的,可以理解。

不过这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1、缺乏兴趣,而单纯靠自制力维持的事情,是很难长久的。

我之所以喜欢陪儿子出去玩,是因为我自己也玩的很尽兴。

陪他玩并不是仅处于为人父母的职责,而同时还有我自己的乐趣。

而同时由于性别的一致性,我的兴趣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儿子的兴趣,最终志趣相投(臭味相投),更加增进了俩人一起玩的快乐。

在工作生活中亦是如此。

前几天还刚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其中一部份讲得就是在这个时代,兴趣与努力的关系。

我节选一段在此:

这个我也不懂,咱们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描述所见。不过我有个明显感触,你最终能不能胜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你是不是在享受你做的事。

这就是个互为因果的循环,你做某件事很擅长,做起来也不累,就能比别人走得远得多。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加擅长。

这也是为啥这两年出现大量的学历很差却赚到大钱的网红,原因也不复杂 ...

最后更新于 .

在很久之前的某一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泗水亭长刘邦,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还是同一个人吗?

我考虑了很久,最后的答案是,不是的

经过多年的阅历成长,其见识、思想、能力,都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了。

如若不信,试想一下,让泗水亭长刘邦,直接去做大汉皇帝,将会是什么结果?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点可以作证。

刘邦的开国功臣,如曹参、萧何、樊哙等,皆功绩显赫。

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刘邦一同出身沛县。

一个小小的沛县,就足以提供开创国家所需要的旷世奇才?

是因为沛县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所以导致这些人才都出生在此?

恐怕很难这样解释吧。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是在后来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才逐渐成长起来。

所以,我们起码可以从中得出两点结论:

  1. 那些高高在上的,你觉得遥不可及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那个位置的。
  2. 自己当前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并不代表自己未来也无法达到。

所以,面对权威时,不卑亦不亢,相信如果机会给到自己,可能也未必会比其他人差。

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份人的智商是没有太大差距的。

尤其是,当你们考上了同一所大学,或者入职了同一家公司,那么准入门槛将会将个体智商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就是现实。

大多数人 ...

最后更新于 .

每年晋升季结束,总会有失意的同学过来跟我沟通。

老大,你觉得我的能力是不是已经能够达到XX职级的水平了?

老大,你觉得我是哪里做的不够好?

这难免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评委给我下属的晋升反馈:

  1. 缺乏技术深度
  2. 缺乏技术视野

你说评价的不对吧,确实可以适用于所有晋升失败的情况;你说评价的对吧,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说。

其实这本身就是失败的原因了。

晋升,本质是一场有限游戏[1]

所有的有限游戏,都是参与者自愿参加的。

而自愿,即代表着认可了这场游戏的规则——由公司制定的规则。

既然由别人制定,那么你所渴求的奖励,就是在向外求。

而向外求,即代表失控。

所以,为什么我晋升失败?为什么我的绩效不是A?为什么我的年终奖和调薪比例这么少?

没有特别的原因,只因为你处在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里。

其实,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退出这个游戏,但同时,也会失去所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看看公司制定的职级梯度,看看RSU的解禁时间表,有没有感觉到一种被设计好的感觉?

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了这么多年,该有的制度早就成熟了。

不要妄想自己是什么天选之子,在这场有限游戏里,大家都是NPC。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破局呢?

有。

第一种,前面已经说过了。

退出有限游戏,参与无限游戏[2],将向外求变为向内求 ...

最后更新于 .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标签化。

倒不是说标签化完全不好,而是被过于滥用了。

这包括,通过部分人的行为给一群人贴上标签。

比如:

你们XX省的人都是YY。

又或者,将一群人的标签,贴在某个人身上。

比如:

你是XX星座啊,那你一定YY吧。

这些还只是外界给自身贴上标签,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有些人自己给自己贴上标签。

比如诞生了几十年,最近突然就爆火的MBTI[1]

一大群人在网上自称是I人还是E人。

人,真的可以简简单单的用一个字母代替吗?

其实我可以理解在信息泛滥的世界,人们迫切希望简化信息沟通的诉求。

在软件开发的领域里,降低项目的复杂度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1. 分解
  2. 抽象

标签化,可以说是典型的抽象结果。

举例来说,以下是“金毛”的抽象过程:

但同时,抽象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

抽象层次越低,普适性越低,越容易陷入细节。
抽象层次越高,普适性越高,但实用性会越差。

所以当我们将人,变成一个个的标签时,我们实际上将每个个体那些个性化的部分也一并丢弃了。

标签化的同时,一般也会伴随着经验主义,即大脑会下意识的反应:

如果A,就会B。

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大脑的负担,但同时也会导致我们做出大量错误的判断。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告诫过我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最后更新于 .

前段时间,有一类视频挺火的。(之所以是一类,而不是一个,是因为一个视频火了,就会有一大堆自媒体跟风拍出一样的来)

大概意思就是,生活中有很多黑话,你需要听懂隐含的意思。

比如去银行柜台帮别人取钱,工作人员要求必须有委托人的签名,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纠结于委托人无法签字的漩涡中。

但其实,工作人员已经告诉你了,需要的只是签字,至于到底是谁签的,流程上并没有审查。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如果你要寻求捷径,你就需要自己为其后果承担责任,而不能转嫁到别人身上。

为什么有些人会反复辩解没有委托人签名也应该允许取钱?

一部份人可能是真的没有理解,另一部份人则是单纯的坏。

这些坏的人,希望通过说服对方,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万一以后要承担后果,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其实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但是比这个稍微复杂一些。

因为毕竟顾客与柜台工作人员仅存在简单的业务办理关系,并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涉。

而在工作的上下级中,则要复杂许多。

举例来说,当你向上级汇报一个项目的优劣时,你该尽可能的如实描述,让上级来拍板决策?还是应该尽量只描述优点,隐藏缺点,而上级也配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确保项目审批通过?

这里面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你跟上级的私交,在这个项目上你和上级的利益捆绑情况,这个项目辐射的范围以及最终的影响等等,都会对最终的做法产生影响。

不过,有一种情况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即,如果一件事情仅涉及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时,那么尽量让自己来承担责任会更好一些。

比如,之前有一位员工提交了一条请假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