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于 .

这段时间在尝试写一本书《从技术到管理:可复制的职业发展之路》。

其实已经写了几天了,这才敢在博客里公布出来。

之前之所以不想公布,一是内容没有想清楚,二是也怕自己最后写不出来。

这几天把第一章节写完了之后发现全部写完好像问题也不大,所以就索性公布出来了,正好也算是大家为我做个监督。

按照目前的进度,希望完成时间能在5月底之前吧。

以下是本书相关的介绍,虽说项目readme中也有,不过还是在这里放一遍吧,方便查看。

简介

本来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体系化的从技术转管理的指南。

然而确定了这个主题之后,只写完了大纲,然后就迟迟没有动笔了。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市面上这类体系完整、论证严谨的书籍已经很多。论专业我必然不如这些大师和前辈,那我再重复写一本类似的书籍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要写,就写点不一样的但是也能给大家提供帮助的内容吧。

所以这才最终确定下来这本书的主题:一位互联网从业者的真实职业发展之路。

而这本书的目标也就相应做了调整:

  1. 对自己过去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2. 把自己这些年的真实经验沉淀下来分享给大家。包括自己面临过的困惑、挑战、选择,以及当时应对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3. 有些可能并不被所有人认可的概念和方法论,我也希望能够尽量真实的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对于具体的组织结构,也做了如下约束:

  • 一级标题是一个章节。
  • 二级标题是一个大的时间段。
  • 三级标题是一个主题,而不应该是一个时间段,当然主题的顺序建议按照时间顺序来。
  • 四级标题是某个观点。

目标受众

  • 想要了解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 想要晋升为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达到要求 ...

最后更新于 .

2022年11月末,毫无征兆的,防疫放开了。

核酸检测取消,水马拆除,方舱废弃,到后来行程码下线。

我本以为多年防疫的压力,尤其最后一年的一地鸡毛,最后达成的这个结果,应该是众望所归。
实际上,网上统计的结果也是80%的人群支持放开。

结果,当真正放开之后,那群想要继续封控的人,居然称自己为:“沉默的大多数”。
称当时只是一小撮人吵着要放开,清零派作为大多数都没有发声,结果防疫三年的珍贵成果被毁于一旦。
甚至声泪俱下的控诉:“人类不配拥有罗辑”。

本来小范围内抱怨下,也不成气候。
然而经过各种自媒体的发酵,这种情绪居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实可以理解,无论什么政策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大家有自己的担忧也正常。
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任何事情,一旦有人在这其中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就会去尽可能的发酵来获取利益。

但我建议那些自诩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人们仔细想想,你们是高估了人民的影响力,还是低估了政府的控制力呢?
不要被人当枪使,还帮人数钱。

其实本来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讨论这个话题的,只是不吐不快,就简单聊了下。

还是主要说说,防疫放开之后的事情吧。

实际上可以看到,哪怕在当初喊着要放开,真正放开后,还是需要是些时间给大家缓冲的。
一些明显的表现就是,周末的商场和餐馆人流量明显较封控期间下降,课外辅导班的孩子大量请假等等。

其实这也正常 ...

最后更新于 .

是的,我“自愿”将博客名字从《Vimer的程序世界》改成《熊猫的程序世界》。

今早接到阿里云的客服电话,说我网站的备案名称与实际名称不一致,要求整改,否则可能面临无法访问的风险。

那一刻,我想到壮士断腕、舍车保帅、士可杀不可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到了晚上,我还是怂了,乖乖改了名字。

嗯,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名字。

我现在唯一想感谢的,就是当年自己没有为了过审,随便起个见不得人的名字……

要说这事吧,也是够奇葩的。

当年备案名之所以没用《Vimer的程序世界》,是因为政府要求名字里面不能包含英文(ETC:你说啥?)。
所以才搞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出来。

现在好了,还真给用上了。

行,就这样吧。

发这篇文章也就是为了记录以下,免得以后久了,连自己原名都不知道叫什么了。

最后更新于 .

今天是周一。
我请了一天假,带全家一起去广州泡了温泉。

去之前,老婆一直想要开电车,因为省钱……
我看了眼接近200公里的路程,又想了想电车400公里的续航,还是果断选择了油车。

油车的提速还是比不上电车。
不过也还是会跑到最高限速,也很容易达到132。

我很喜欢油车的感觉,7年的老车了。
高速上开起来很稳,一家人都坐在车里的时候,也很有安全感。

因为平常通勤都开电车的关系,油车闲置了接近两年,平均每2~3周能开出来一次,给电瓶冲一下电。
前段时间发现电瓶似乎能坚持到一个月,所以现在的频率基本是一个月一次了。

百公里加速8秒多,跟电车的5秒多相比,确实差异太大了。
深踩油门的时候会轰轰作响,时速120的时候超车要挂到S档,油门响应才比较灵敏。

但是不妨碍我喜欢它。

之前看有人说,如果你锁好车之后甚至都不会回头看一眼你的车,说明你不是真的喜欢它。
如今已经7年了,我锁好车之后还是习惯回头看它一眼。

我很喜欢它。

我越来越喜欢那些老的物件。

开油车的时候,因为显示屏是可收缩的,所以有时候我会将显示屏隐藏起来,这样车里就只剩下仪表盘上的指针,和开车的我了。

这会让我感觉,开车这件事情,变得很纯粹。

当然,它并不完美。

2.0t的涡轮增压会让我感觉缺少一点机械的纯碎感,如果重新选一次,我可能会选择2.5L的V6自吸发动机,不过就是贵一点,也慢一点 ...

最后更新于 .

博客上发的文章终究还是少了。

然而也不是自己写的东西变少了,而是写完之后公开发布的东西变少了。

说到底,是顾虑变多了。

对外公开发布的东西,不可避免的会公开自己的想法,暴露自己最近的生活,谁都能可以看到,老板,下属,同事。

所以最近虽然写了很多东西,记录了很多感想,确实一篇文章都没发布出来。

我数了一下,得有四、五篇吧。

其实在这个博客上最口无遮拦的是什么时候呢?

是自己在创业的时候。

因为不用考虑其他人怎么看你。

不过自由总是伴随着代价的,那就是自己要承担后果,如项目失败,公司倒闭。

所以你看,这篇文章写了一大堆,你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朋友圈也是一样,自己总是几个月没一个动态,我都特怕我新加的好友以为我屏蔽了他。

当然,朋友圈自己也确实懒得发,也懒得看。
年纪越大,似乎就越懒得关注别人的生活。

那为什么,自己还要写文章记录下来?

下面这段话,来自一个游戏开发的博主,特别触动我:

游戏其实体现出了游戏设计者希望将你游戏里的一切行为都要盖印的冲动,哪怕是看起来再没意义的行为,都要在有意义的系统里面,去划分一席之地给你。

说的是游戏,其实是人生。

我们会去对看过的电影写下影评,对吃过的店面做出评价,对今天的思考做出记录。
因为我们想给这一切赋予意义。

否则,浑浑噩噩的一天天过去,怎么证明我们曾经来过?

最后更新于 .

“平等”这个话题其实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当今这个充斥着政治正确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争论,所以我在这里也只是表达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大家觉得不合适,也欢迎探讨。

先摆明我的观点吧:

  • 我向往平等
  • 我不相信平等
  • 我追求平等
  • 我接受合理的不平等

其实这里面的观点很大程度来源于曾仕强老师的思想:

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但是其他的很难平等,我们只能追求合理的不平等。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因为以下哪些属性遭到面试淘汰是面试歧视?
我也写上之前我自己的答案。

  • 性别
    注意,我这里没有说歧视男性还是歧视女性。
    是。

  • 年龄
    是。

  • 种族
    是。

  • 纹身
    这里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我个人是倾向于不是,因为候选人有纹身的自由,公司有不接纳有纹身的人的自由。

  • 穿戴
    不是。

所以我后来也总结了一下,在我的价值观里,如何判定是否属于歧视?

如果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属性,是歧视。比如性别、年龄、种族、残疾等
如果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属性,不是歧视。比如发色、纹身、穿着等。

我很久以来都以此为判定依据,直到我后来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智力,是否属于面试歧视呢?

智力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属性,但是大部分公司应该都不会招聘一个智力低下的人,而公众也无法因此来指责它 ...

最后更新于 .

哦,不要想歪了,这里说的屁股,是“屁股决定脑袋”里的屁股。
觉得不好听的话,可以翻译成:立场决定观点。

其实我们都是自己屁股的代言人。

不过,我从来也没觉得这个是不好的事情。
作为一家公司,一个集体,我们是多元化的,只有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为自己发声,整体才会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当然,我还是说清楚的是,这里表达的是争取自己的利益,而非打压别人。

前段时间在脉脉上逛的比较多,不知道是脉脉氛围组,还是大家的认知真的如此,很多言论让人觉得无法理喻。

凡是努力工作的,都是工贼;凡是批评下属的,全是Pua;凡是规划未来的,都是画饼。

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在反内卷、反pua。
但是否有些矫枉过正了呢?

说出这些话的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总有一天,他自己也可能会成为领导,自己有一天也可能为团队规划未来。

也可能,这些人是知道的。

只是屁股坐在了当前的位置上,所以就让屁股完全的决定了脑袋。

因为自己是团队绩效不好的人,所以就讽刺那些想要努力工作获得成绩的人。
因为自己是被批评的人,所以无论是否是自己的原因,都归咎于领导和外部原因。
因为自己对于未来没有规划,所以对所有的未来规划,都认为是画饼。

我不是说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我只是提出一个假说,一种可能。

我们真的要成为屁股的代言人吗 ...

最后更新于 .

内卷这个词,现在在国内应该算是非常火了。
然而,最近对于某些被内卷修饰的案例,我总是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太对,但是又不太肯定。

所以,我这几天研究了下内卷这个词的由来,最终在维基百科上找到了比较靠谱的答案:内卷化

这里将定义摘抄如下:

内卷化(英语:Involution)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也翻译为过密化,用以形容社会文化重复劳作、发展迟缓。内卷化出自拉丁语词汇“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因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美国人类学家亞歷山大·古登威澤爾、美国社会学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等人的使用而闻名。格爾茨的内卷化概念借由印度裔汉学家杜赞奇、华裔历史学家黄宗智等人的使用引入中国农村研究,在中国学界引起争议,内卷化概念现今是中国学界影响较广、提及频率较高的概念之一。

虽然有定义,但是理解起来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推荐大家有时间还是去看下维基百科下面的具体案例,尤其是关于“毛利人的装饰”的案例,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

这里,我仅谈谈目前国内所指的内卷。

我以为:内卷,指的是未产生额外整体价值的竞争。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茴字的三种写法。
原本,茴字一种写法足矣;但如果一个组织的所有人都不得不去学习茴字的三种写法,但却并没有额外的作用,那么,此时的现象,就是内卷。

什么叫做未产生额外整体价值呢?
即多学会两种写法,并没有使得组织的效率或者质量产生任何提升。因此站在整体上来看,这样的竞争属于内耗,是有害无利的。

那么是否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价值呢?
也不能这么绝对 ...

最后更新于 .

其实想写这篇文章也是很久了,只是每次都犹犹豫豫不肯着手。
一是看这博客的不少人也是现实中的朋友,像以前创业时的口无遮拦肯定不行;二是太长时间没写,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

以前听人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在互联网上的一个角落里被记录下来,无法消灭。
又有人说,互联网是没有记忆,你所努力的、付出的、尝试留下痕迹的,最后一样都不会留下,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

我去看了下和这博客当年同时期的其他博客:emacser.cn 关了;善用佳软6年没更新了,22年居然突然更新了一下。
想起当年博客大行其道的时候,想起emacs和vim的信徒们唇枪舌剑的时候,还是有会有些感慨时过境迁。

当然,也有没有被时间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精炼的东西。
比如自己一直在用的Vim。

如果说在当今时代,作为一线开发用Vim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话,基本都是管理工作却还在用Vim的,恐怕确实没有几个人了。

以前用Vim写代码,现在用Vim写markdown,配合livereload,倒也是惬意的很。
不过偶尔还是要写写代码,毕竟核心技能不能丢嘛,哈哈。

说回自己吧。

其实从上篇博客之后不久,我就放弃创业了。
回了大公司,回到打工人的身份。

现在回想起来,创业固然是需要坚持的,但是及时止损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创业这8年多,有小小的成功过,也有后来的跌倒。
其实自己是蛮感激这第二段创业经历的 ...

最后更新于 .

文章的标题不是我最早说的。
而是一个视频底下一大批游戏创作者们的心声。

那个视频,是 《黑神话:悟空》

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一方面,感叹于终于有人要做中国自己的3A游戏了。
一方面,也在叹息,那个人,终于也不是我。

这也是创业以来我第一次深深的自我怀疑:自己在做的这些游戏,算什么?

《矩阵危机》算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游戏,实时多人对战,帧同步服务器,确定性物理引擎,随机地图。1年多的时间,我们也确实投入了很多。
然而,当市场验证结果不理想的时候,当我们发现方向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更改方向。

给腾讯天美做外包,做h5小游戏上国内几大平台,现在又在做海外超休闲小游戏。

这些,真的是我当年出来创业的初衷么?

其实落差真的是挺大的。

不过能怎样呢?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做那些光鲜无比的事情,即使我自己都看不上的超休闲游戏和其广告变现形式,我们也要承认很多厂商在海外赚的盆满钵满。

正经赚钱的生意,不丢人。

说起来,前段时间买量的数据倒是还不错,算是对我入门广告投放1个月的奖励吧~截图是美国区的。

不过Google Play最近把我们的应用给下架了,说是有windows恶意程序,我寻思一个apk里面即使有windows恶意软件也运行不了啊?
最近正在申诉,希望能尽快有结果吧,实在不行只能注册新的应用ID了。

而且比较恶心的一点是,一旦Google Play上被下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