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于 .

最近需要给一个现网server增加过载保护的功能,借此机会也思考了很多,简单谈谈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实现方法。
一.负载均衡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目标server的参数进行合理分配,这个参数可以是失败率,也可以是响应时间,也可以是请求量,甚至是随机数。
我们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逐个看一下几种实现。
1.轮询式
逻辑比较简单,直接看代码:

vector vecServer;
while(1)
{
    Server* server = vecServer[curIndex % vecServer.size()];
    curIndex ++;
}

如上代码就是一个简单的轮询式分配方法,这种方法优点实现简单,cpu计算少,缺点就是无法动态判断server的状态,当后端有一台server挂掉的时候,会至少1/vecServer.size()的请求。(最为严重的情况是由于单台后端server的超时导致前段全部挂死)。而且这种分配方法有一个bug,就是当每次请求结束后就释放内存,那么curIndex永远都只会为0,即每次都请求第一个server。
2.定死权重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种需要实现就规定后端server的权重,比如A比Bserver的响应速度快,我们希望A接受的请求比B多。

//假设A,B, C server的权重分别为 10 5 2
typedef struct ...

最后更新于 .

在C/C++中,我们存储时间时,一般都会使用unix时间戳,使用也非常简单:

time_t t = time(NULL);

关于用C++实现string和time_t的转化,本博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时间time_t和string(char*)格式互转
但是在python中怎么实现操作unix时间戳呢?
本博也特意写了代码如下: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import datetime

def StringToTime(strtime):
    t_tuple = time.strptime(strtime,"%Y-%m-%d %H:%M:%S")
    return time.mktime(t_tuple)

def StringToTime2(strtime):
    dt = datetime.datetime.strptime(strtime,"%Y-%m-%d %H ...

最后更新于 .

python,c#,java里面都有类似于foreach的结构,stl里面虽然有for_each这个函数,但是感觉使用还是太繁琐了一些,所以就自己实现了一个。 先来看看stl里面的for_each函数,官方文档上的原型如下:

Function for_each (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Function f);

示例代码如下:

// for_each example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yfunction (int i) {
  cout << " " << i;
}

struct myclass {
  void operator() (int i) {cout << " " << i;}
} myobject;

int main () {
  vector<int> myvector;
  myvector.push_back(10);
  myvector ...

最后更新于 .

在python,c#等语言中,string都是默认提供split这个函数的,C++里面却没有默认实现,但又经常会用到,所以就简单实现了一个:

int SplitString(const string &srcStr,const string &splitStr,vector<string> &destVec)
{
    if(srcStr.size()==0)
    {   
        return 0;
    }   
    size_t oldPos,newPos;
    oldPos=0;
    newPos=0;
    string tempData;
    while(1)
    {   
        newPos=srcStr.find(splitStr,oldPos);
        if(newPos!=string::npos)
        {   
            tempData = srcStr.substr(oldPos,newPos-oldPos);
            destVec.push_back(tempData);
            oldPos=newPos+splitStr ...

最后更新于 .

之前用mysql的时候一直是在用短链接,调用mysql_store_result获取一次数据之后就直接调用:

mysql_free_result(m_result);
mysql_close(m_Database);

但是有两个问题:
1.当使用长连接时(即connect之后一直不close),如果最后会调用mysql_close,需不需要每次都调用mysql_free_result呢?
2.当mysql_close调用之后,m_result的数据是否还可以用。
先说一下结论: 1.必须每次调用。因为经过测试,每次mysql_store_result的指针都是不同的,可见并不是共享了同一块buf。
2.还是可以使用。经过valgrind扫描,只调用mysql_close的扫描结果是:

==9397== 16,468 (88 direct, 16,380 indirect) bytes in 1 blocks are definitely lost in loss record 4 of 5
==9397==    at 0x40219B3: malloc (vg_replace_malloc.c:195)
==9397==    by ...

最后更新于 .

一般来说,函数指针的用法是比较简单的。 比如对于函数:

int innerFunc(int num);

可以使用:

int (*ptrFunc)(int);
ptrFunc = innerFunc;//或&innerFunc

或者为了复用:

typedef int (*FUNC)(int);
FUNC ptrFunc;
ptrFunc = innerFunc;//或&innerFunc

但是当你使用类成员函数指针的时候,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而我今天就杯具的遇上了。。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代码吧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include <map>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Foo
{
    public:
        string m_str;
        Foo()
        {
            m_str = "";
        }
        void test(char* str,int num)
        {
            m_str = str ...

最后更新于 .

这是之前朋友出的一道题目,感觉不错,就拿来分享一下。
问题如下:
一个单向链表,怎么判断他是否存在环?

图示:

show

对于最简单的做法就是:
用一个指针走一圈,如果重复遇到其他任何一个指针,则证明有环。
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就是:

单指针需要留下脚印,会弄脏链表数据,而如果不能脏数据的话,就需要增加一个容器,并且增加查找的开销。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的,定义一对快慢指针分别为ptr_fast,ptr_slow,ptr_slow走一步,ptr_fast走两步,如果ptr_slow和ptr_fast最终能相遇,那么证明有环。

解释如下:
画图:

show2

设步长分别为x和y,链表回环结点数为n,非环回环为m
设经过t次跨步,则只要xt和yt对n同余并且xt和yt都大于m就可以相遇(假设x>y)

xt-yt=pn
yt>m

得到:
t=pn/(x-y) > m/y(只需pn可整除(x-y))

指针移动次数为(x+y)t=(x+y)/(x-y)*pn

而要想pn永远整除(x-y ...

最后更新于 .

今天在测试的时候发现一个很诡异的问题,语言描述不清楚,直接看代码吧。为了测试各种可能性,我写了两种类继承的代码如下:

#!/usr/bin/python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import sys
import os
import json
import simplejson

class Foo(object):
    _data = 1

    def __init__(self,data):
        self._data = data
    def ShowFoo(self):
        print 'Foo',self._data

class Bar(Foo):
    def __init__(self,data):
        super(Bar,self).__init__(data)
    def ShowBar(self):
        #会报错 ...

最后更新于 .

今天在翻unix网络编程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使用匿名定义结构体/类定义数组的一段代码。

于是写了测试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include <map>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st
{
    int a;
    int b;
    char *p;
    int c;
}sts[]={
    {1,1,"hh",1},
    {2,2,"ff",2}
};

class CObj
{
    public:
        int a;
        string s;
        int b;

}objs[]={
    {1,"x",11},
    {2,"y",22}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