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于 .

一、Linux服务器上11种网络连接状态:
4036295646_eb2b2b957d
                                          图:TCP的状态机

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的TCP连接,都会有三个阶段:1、TCP三次握手;2、数据传送;3、TCP四次挥手

注:以下说明最好能结合”图:TCP的状态机”来理解。

SYN: (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该标志仅在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时有效。表示一个新的TCP连接请求。

ACK: (确认编号,Acknowledgement Number)是对TCP请求的确认标志,同时提示对端系统已经成功接收所有数据。

FIN: (结束标志,FINish)用来结束一个TCP回话.但对应端口仍处于开放状态,准备接收后续数据。

1)、LISTEN:首先服务端需要打开一个socket进行监听,状态为LISTEN. /* The socket is listening for incoming connections. 侦听来自远方TCP端口的连接请求 */
2)、SYN_SENT:客户端通过应用程序调用connect进行active open.于是客户端tcp发送一个SYN以请求建立一个连接.之后状态置为SYN_SENT.  ...

最后更新于 .

send函数

int send( SOCKET s,    const char FAR *buf,    int len,    int flags ); 

不论是客户还是服务器应用程序都用send函数来向TCP连接的另一端发送数据。

客户程序一般用send函数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而服务器则通常用send函数来向客户程序发送应答。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发送端套接字描述符;

第二个参数指明一个存放应用程序要发送数据的缓冲区;

第三个参数指明实际要发送的数据的字节数;

第四个参数一般置0。

这里只描述同步Socket的send函数的执行流程。当调用该函数时,send先比较待发送数据的长度len和套接字s的发送缓冲的 长度,如果len大于s的发送缓冲区的长度,该函数返回SOCKET_ERROR;如果len小于或者等于s的发送缓冲区的长度,那么send先检查协议 是否正在发送s的发送缓冲中的数据,如果是就等待协议把数据发送完,如果协议还没有开始发送s的发送缓冲中的数据或者s的发送缓冲中没有数据,那么 send就比较s的发送缓冲区的剩余空间和len,如果len大于剩余空间大小send就一直等待协议把s的发送缓冲中的数据发送完,如果len小于剩余 空间大小send就仅仅把buf中的数据copy到剩余空间里(注意并不是send把s的发送缓冲中的数据传到连接的另一端的,而是协议传的,send仅仅是把buf中的数据copy到s的发送缓冲区的剩余空间里)。如果send函数copy数据成功,就返回实际copy的字节数,如果send在copy数据时出现错误,那么send就返回SOCKET_ERROR;如果send在等待协议传送数据时网络断开的话,那么send函数也返回SOCKET_ERROR。

要注意send函数把buf中的数据成功copy到s的发送缓冲的剩余空间里后它就返回了,但是此时这些数据并不一定马上被传到连接的另一端。如 果协议在后续的传送过程中出现网络错误的话,那么下一个Socket函数就会返回SOCKET_ERROR。(每一个除send外的Socket函数在执 行的最开始总要先等待套接字的发送缓冲中的数据被协议传送完毕才能继续,如果在等待时出现网络错误,那么该Socket函数就返回 SOCKET_ERROR ...

最后更新于 .

自从snprintf代替了sprintf,相信大家对snprintf的使用都不会少,函数定义如下:

int snprintf(char *str, size_t size, const char *format, …);

但是大家在使用snprintf的时候是否真的清楚参数里size的意思呢?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我想将一个char类型的变量打印成2进制,我应该怎么写呢?

之前有个同事这样写的:

char a=‘a’;
char str[20];
snprintf(str,2,“%02x”,a);

对不对呢,错了。
1.2不应该是2,应该是3.
2.也不建议直接写3,应该写sizeof(str)

所以建议的写法是:

char a=‘a’;
char str[3];//再大点也没有问题
snprintf(str,sizeof(str),“%02x”,a);

解释如下:
size是限定最终生成的dest的字符数,最多拷贝size-1个字符; 一般情况下size会取sizeof ...

最后更新于 .

网上从来不缺编程字体推荐的文章,当然vim(gvim)字体的推荐文章也是多不胜数,但是大部分都是想当然的认为哪些字体好用就介绍出来,甚至都没有自己亲自试过,也没有考虑过用户使用19英寸的显示器和14英寸的笔记本时对字体的要求到底有什么不同,鉴于以上几点,我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真正介绍vim(gvim)中最适合的编程字体。 注:由于vimrc中中文字体的设置需要用到中文,所以请务必保证vimrc的编码是gbk格式,如果不是gbk格式,可以通过1.打开vimrc。2.:set fenc=gbk 3.:w。的操作来解决。

一.17~19(或更大)英寸屏幕    

1)英文字体:    

名字:Bitstream Vera Sans Mono    

大小:10px        

在vimrc中的配置如下:

set guifont=Bitstream_Vera_Sans_Mono:h10:cANSI

优点:        

a)0 O ...

最后更新于 .

呵呵,其实说是vim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3),更主要是对之前没有介绍的vim正则表达式基础知识的补全。毕竟基础搞不清楚,就别指望以后的进阶啦~~

一.vim中常用的正则表示的元

$  匹配一行的结束
^ 匹配一行的开始
\< 匹配一个单词的开始
\> 匹配一个单词的结束
* 匹配0或多次
\+ 匹配1或多次
\= 匹配0或1次
\a      匹配一个字符
\d      匹配任一数字
\u      匹配任一大写字母
[]      匹配范围,如t[abcd]s 匹配tas tbs tcs tds
\{}     重复次数,如a\{3,5} 匹配3~5个a
\( \)   定义重复组,如a\(xy\)b 匹配ab axyb axyxyb axyxyxyb …
\| 或,如:for\|bar 表示匹配for或者bar
\%20c 匹配第20列
\%20l 匹配第20行

二 ...

最后更新于 .

之前已经写过一篇vim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今天我们继续来写vim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2),主要是一些代码编写中可能用到的查找替换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

1.删除行尾的空白字符(包括空格和tab)

:%s/\s\+$//

2.删除空白行

:g/^[ ,\t]*$/d

3.压缩空白行(即两行变成一行)

:%s/^\n\+/\r/

4.压缩重复行(即重复的行变成一行,只能两行两行的压缩)

%s/^\(.*\)\n\1$/\1/

从而可以得知,匹配重复2行的命令是:

/^\(.*\)\n\1

重复3行的命令是:

/^\(.*\)\n\1\n\1

5.删除行尾的^M字符(dos换行符)

%s/\r//g

OK,就这么多,以后有了新的就再总结啦~《vim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我会继续写下去,争取做成一个系列~

最后更新于 .

在程序中,我们经常性的会使用到时间格式的转化,比如讲time_t转化成string,或者反过来转,下面就是实现的代码。

分为 2009-3-24 和 2009-3-24 0:00:08两种时间格式。
时间格式:2009-3-24 :

#include <sys/time.h>
/*
    string to time_t
    时间格式  2009-3-24
*/
int API_StringToTime(const string &strDateStr,time_t &timeData)
{
    char *pBeginPos = (char*) strDateStr.c_str();
    char *pPos = strstr(pBeginPos,"-");
    if(pPos == NULL)
    {
        return -1;
    }
    int iYear = atoi(pBeginPos);
    int iMonth = atoi(pPos + 1);

    pPos = strstr ...

最后更新于 .

在linux下面,我们不得不自己写makefile,makefile的确博大精深,但是实际上对于日常的使用来说,无非就是
1:编译可执行程序。2:编译lib库 3:编译so库
本博针对上面三种目的各自写出了makefile模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编译可执行程序
当前目录下制定文件编译成可执行文件(连接外部库的话只需要更改INC和LIB即可)

CXX = g++
TARGET = bitmaploctest
C_FLAGS += -g -Wall
LIB_FLAGS = -pthread
all: $(TARGET)
bitmaploctest: bitmaploctest.o bitmaploc.o file_lock.o
    $(CXX) -o $@ $^ $(LIB_FLAGS) $(LIB) $(C_FLAGS)
.cpp.o:
    $(CXX) -c -o $*.o $(INC) $(C_FLAGS) $*.cpp
.cc.o:
    $(CXX) -c -o $*.o ...

最后更新于 .

经常会用到gbk和utf8互转的情况,下面的代码就是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希望对大家有用~  

//GBK 2 UTF8
int API_Gbk2Utf8(const char *szSource, string &strDest)
{
    char szUniString[strlen(szSource)*2];
    int iLen = string_gbk2unicode(szSource, szUniString, strlen(szSource));
    unsigned char pTemp[4] = {0};
    unsigned short iTemp;
    char *pUTFString = (char *)malloc(sizeof(szUniString) *2+1);
    int pos=0;
    for (int i=0; i<iLen; i++)
    {
        iTemp =(((unsigned char)szUniString ...

最后更新于 .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用到压力测试等循环执行执行发包的机制,为了防止目标机压力过大,必然需要一个限速逻辑来进行控制,之前在网上看了看,发现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介绍,于是自己写了一个。 这段代码使用了已经大半年,基本能够满足各种限速的要求,其中的动态调整逻辑也能够保证对限速本身对cpu的消耗不会太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s:这段代码是在linux下使用的,当然只需要将获取时间的函数改一下,那么在windows下也可以使用的,如果有朋友改了记得通知我一下哦~~)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clude <iostream>
struct timeval tpstart,tpend;
int timeuse;
gettimeofday(&tpstart,NULL);
int countPerSec=0;//计算请求数
int statCount;//统计用
int iMaxReqPerSec=100;//最大限速
int trueMaxReq=iMaxReqPerSec;//动态调整的判定大小
while(1)
{
    //业务要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