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归档:职场

RSS feed of 职场

最后更新于 .

前几天跟同事1-1,又聊到了最近就业环境差的问题。

回想十多年前,整个互联网的就业环境并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员工跳槽想的更多是收入要再涨一些,职级要再高一些,而从来不会去想,离职了可能会找不到工作。

我将那段时间称为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不过时间总会向前,旧时代也总会落幕。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的就业环境就是大不如前了。

且不说离职后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仅仅是能否安稳的留在公司都是个未知数。

问题最后还是落到了一个点上:如何才能避免被辞退的命运呢?

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上,我所推崇的“向内求”的理论,虽然有助于自我成长,但似乎并没有办法给予对方太多实际的帮助。

继续讨论下来,对方提到了老生常谈的“不可替代性”。

即:要提升自己在公司的不可替代性。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类似于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没有错,但也没有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公司里没有哪个人是不可替代的。

前几年疫情解封,一大批公司撤换了CEO,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有奥迪的CEO、Grab的CEO。

一家公司的CEO都可以被换掉,一个普通的员工有什么资格称自己不可替代?

所以,场面上,我还是会跟大家强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我内心其实是不认可的。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困扰着我,直到某天在偶尔间获得了转机。

以下是我在某公众号中看到的一段文字:

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我们在用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
公司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直接和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公司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就这么简单。
大家可以把公司理解为“平台”。当你感觉这个平台的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时候,那你可以考虑离职 ...

最后更新于 .

今天跟员工做绩效沟通时,突然聊到了如何处理糟心事的话题。

首先,没有人是圣人。

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属实太过苛求,也完全没有必要。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其次,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也并非成熟。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牺牲了小我,但实际却助长了恶人气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在这世上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傻X的人、傻X的事。

既然避无可避,该如何应对?

当遇到傻X的人、傻X的事,心里可以骂上一百遍,但同时脑子要抓紧寻找另一套达成自己目标的方案。

合作团队不配合项目推进,你要去找老板投诉吗?

老板说你团队加班太少,你会跟老板讲劳动法吗?

随着阅历越来越多,我们逐渐会发现,正确的方法,不一定有效。

正确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无法达成目标的正确,顶多算做先烈。

说难听点,叫炮灰。

为什么讲“大丈夫不拘小节”?

说明只要能达成目标,小节什么的,并不影响你是否是大丈夫。

是为成熟。

最后更新于 .

亢龙有悔

过犹不及

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否极泰来

中庸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似的话,在中文中,可以找出一大堆来。

年少的时候,对于类似的这种论断总是很反感,认为持有此类思想人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那时候,总以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先给剧中人物划分阵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才逐渐想明白:

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

一切都在于:度。

所谓的度,正是曾仕强老师在讲中国式管理时,经常强调的一个词:合理。

一味的追求某种结果,只会导致最终过犹不及、事与愿违。

而度的把握,又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各有不同。

想通了这一点,对于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很大。

当下属提出技术方案时,我不会因为与我内心期望的方案不一致就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耐心的等待对方讲完,再做深入讨论。

为什么?

因为既然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就代表每个解决方案都存在自己的优劣,而我们要选择的,只是当下我们更看重哪一部份而已。

正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当下的最优解也必然是变化的 ...

最后更新于 .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可能会变得越包容,比如我自己。

但这种包容,可能会包含两个层面:

  1. 对某些人、某些事,不赞同,也不反对,尊重个人选择。
  2. 发生在别人身上无所谓,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就强烈反对。

举例来说,纹身。

主观上来讲,我对纹身没有什么好感,可能因为小时候看黑社会电影,里面的大哥小弟总是花花绿绿的大片纹身,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但是,知识可以让人成长与开化,于是我懂得了:

不要仅通过标签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参看:泛滥成灾的标签化

纹身的不一定是坏人,不纹身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当我的好朋友去纹身了,我不会因为他多了一个纹身,就认为他变了。

而一个新朋友,如果我发现有纹身,也愿意多花点时间去深入了解,不会一棒子打死。

但你如果问我,我自己会去纹身吗?

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我不会。

我会容忍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去纹身吗?

绝对不允许。

这看起来是否有点矛盾?

不,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人,在这个社会,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生活中普遍的规则是什么?公序良俗。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化,有些规则会被认为是荒谬的,需要被更改的。

但是 ...

最后更新于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周末的时候,我单独带儿子出去玩一天。(儿子8岁)

比如昨天,我们去吃了烤肉,体验了几台车,去游戏机厅玩了几把游戏。

儿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晚上的时候,和老婆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感觉意犹未尽。

这个时候老婆表达了和我相反的观点,她说她带儿子玩的时候,完全就是陪儿子玩,自己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乐趣。

毕竟男女的兴趣有区别的,可以理解。

不过这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1、缺乏兴趣,而单纯靠自制力维持的事情,是很难长久的。

我之所以喜欢陪儿子出去玩,是因为我自己也玩的很尽兴。

陪他玩并不是仅处于为人父母的职责,而同时还有我自己的乐趣。

而同时由于性别的一致性,我的兴趣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儿子的兴趣,最终志趣相投(臭味相投),更加增进了俩人一起玩的快乐。

在工作生活中亦是如此。

前几天还刚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其中一部份讲得就是在这个时代,兴趣与努力的关系。

我节选一段在此:

这个我也不懂,咱们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描述所见。不过我有个明显感触,你最终能不能胜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你是不是在享受你做的事。

这就是个互为因果的循环,你做某件事很擅长,做起来也不累,就能比别人走得远得多。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加擅长。

这也是为啥这两年出现大量的学历很差却赚到大钱的网红,原因也不复杂 ...

最后更新于 .

在很久之前的某一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泗水亭长刘邦,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还是同一个人吗?

我考虑了很久,最后的答案是,不是的

经过多年的阅历成长,其见识、思想、能力,都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了。

如若不信,试想一下,让泗水亭长刘邦,直接去做大汉皇帝,将会是什么结果?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点可以作证。

刘邦的开国功臣,如曹参、萧何、樊哙等,皆功绩显赫。

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刘邦一同出身沛县。

一个小小的沛县,就足以提供开创国家所需要的旷世奇才?

是因为沛县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所以导致这些人才都出生在此?

恐怕很难这样解释吧。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是在后来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才逐渐成长起来。

所以,我们起码可以从中得出两点结论:

  1. 那些高高在上的,你觉得遥不可及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那个位置的。
  2. 自己当前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并不代表自己未来也无法达到。

所以,面对权威时,不卑亦不亢,相信如果机会给到自己,可能也未必会比其他人差。

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份人的智商是没有太大差距的。

尤其是,当你们考上了同一所大学,或者入职了同一家公司,那么准入门槛将会将个体智商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就是现实。

大多数人 ...

最后更新于 .

每年晋升季结束,总会有失意的同学过来跟我沟通。

老大,你觉得我的能力是不是已经能够达到XX职级的水平了?

老大,你觉得我是哪里做的不够好?

这难免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评委给我下属的晋升反馈:

  1. 缺乏技术深度
  2. 缺乏技术视野

你说评价的不对吧,确实可以适用于所有晋升失败的情况;你说评价的对吧,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说。

其实这本身就是失败的原因了。

晋升,本质是一场有限游戏[1]

所有的有限游戏,都是参与者自愿参加的。

而自愿,即代表着认可了这场游戏的规则——由公司制定的规则。

既然由别人制定,那么你所渴求的奖励,就是在向外求。

而向外求,即代表失控。

所以,为什么我晋升失败?为什么我的绩效不是A?为什么我的年终奖和调薪比例这么少?

没有特别的原因,只因为你处在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里。

其实,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退出这个游戏,但同时,也会失去所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看看公司制定的职级梯度,看看RSU的解禁时间表,有没有感觉到一种被设计好的感觉?

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了这么多年,该有的制度早就成熟了。

不要妄想自己是什么天选之子,在这场有限游戏里,大家都是NPC。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破局呢?

有。

第一种,前面已经说过了。

退出有限游戏,参与无限游戏[2],将向外求变为向内求 ...

最后更新于 .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标签化。

倒不是说标签化完全不好,而是被过于滥用了。

这包括,通过部分人的行为给一群人贴上标签。

比如:

你们XX省的人都是YY。

又或者,将一群人的标签,贴在某个人身上。

比如:

你是XX星座啊,那你一定YY吧。

这些还只是外界给自身贴上标签,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有些人自己给自己贴上标签。

比如诞生了几十年,最近突然就爆火的MBTI[1]

一大群人在网上自称是I人还是E人。

人,真的可以简简单单的用一个字母代替吗?

其实我可以理解在信息泛滥的世界,人们迫切希望简化信息沟通的诉求。

在软件开发的领域里,降低项目的复杂度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1. 分解
  2. 抽象

标签化,可以说是典型的抽象结果。

举例来说,以下是“金毛”的抽象过程:

但同时,抽象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

抽象层次越低,普适性越低,越容易陷入细节。
抽象层次越高,普适性越高,但实用性会越差。

所以当我们将人,变成一个个的标签时,我们实际上将每个个体那些个性化的部分也一并丢弃了。

标签化的同时,一般也会伴随着经验主义,即大脑会下意识的反应:

如果A,就会B。

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大脑的负担,但同时也会导致我们做出大量错误的判断。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告诫过我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最后更新于 .

前段时间,有一类视频挺火的。(之所以是一类,而不是一个,是因为一个视频火了,就会有一大堆自媒体跟风拍出一样的来)

大概意思就是,生活中有很多黑话,你需要听懂隐含的意思。

比如去银行柜台帮别人取钱,工作人员要求必须有委托人的签名,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纠结于委托人无法签字的漩涡中。

但其实,工作人员已经告诉你了,需要的只是签字,至于到底是谁签的,流程上并没有审查。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如果你要寻求捷径,你就需要自己为其后果承担责任,而不能转嫁到别人身上。

为什么有些人会反复辩解没有委托人签名也应该允许取钱?

一部份人可能是真的没有理解,另一部份人则是单纯的坏。

这些坏的人,希望通过说服对方,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万一以后要承担后果,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其实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但是比这个稍微复杂一些。

因为毕竟顾客与柜台工作人员仅存在简单的业务办理关系,并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涉。

而在工作的上下级中,则要复杂许多。

举例来说,当你向上级汇报一个项目的优劣时,你该尽可能的如实描述,让上级来拍板决策?还是应该尽量只描述优点,隐藏缺点,而上级也配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确保项目审批通过?

这里面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你跟上级的私交,在这个项目上你和上级的利益捆绑情况,这个项目辐射的范围以及最终的影响等等,都会对最终的做法产生影响。

不过,有一种情况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即,如果一件事情仅涉及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时,那么尽量让自己来承担责任会更好一些。

比如,之前有一位员工提交了一条请假记录 ...

最后更新于 .

年前多请了几天假回老家过年,趁着这几天不忙,今天带媳妇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自从有了娃之后,基本没啥机会两人单独去看电影,也就只能趁回老家时让老人帮忙带一天,才能偶尔有点偷闲的机会。

这几天评分高的电影不多,《年会不能停》算是其中口碑不错的,所以就选它了。

看完主要几个感受吧:

  1. 电影真的不错,算是少见的佳作了。

    立意优秀,紧跟时事,笑点、催泪、讽刺等元素都集齐了。

    并且导演明显是做足了功课的,其对互联网大厂的运作体制了解之深入,很多内容都让人会心一笑。

    电影里面职级k序列明显致敬了p序列,而关于马杰的英文名那段,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2. 大鹏演的电影越来越好了。

    从《屌丝男士》背负抄袭指责开始,到《煎饼侠》口碑滑铁卢,再到后来的《缝纫机乐队》开始走出低谷,再到今天的《年会不能停》口碑票房双丰收。

    我确实看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成长和突破。

    这一点让我极其感动。

  3. 裁员那段,特别的真实。

    没有经历过大裁员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而亲身经历过的人,当在电影中看到订满的会议室,以及HR与被裁员工1-1的沟通,那些已经模糊的回忆开始不受控制的攻击我。

    一个高层会议上裁员60%的数字,实际影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几千人的人生以及其背后的家庭。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一部电影又能改变得了什么?

我当然也知道。

只是在看到电影结尾 ...